同理心計畫:台灣癌症基金會 諮商心理師手把手教你如何同理

透過言談解析癌友心理狀態,並提供心理諮商是心理師的專業,然而關懷癌友及照顧者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事情。

透過言談緩解個案痛苦,諮商心理師如何走入癌症病房

40多歲的史心理師自大學畢業後便一直在心理諮商相關領域服務,至今已約二十餘年。史心理師一開口,低沉和緩的語調讓進行訪談的小辦公室盈滿了平靜沉穩的氛圍。

由於多數人會對精神科(身心科)醫師、心理師與社工師的區別與責任歸屬感到疑惑,史心理師一開頭便舉了個生活化的例子,說明在提供民眾幫助上三者目的相同的部份:「假若你某天心情不美好地回到家,看到阿嬤笑盈盈地為你準備了一碗冰冰涼涼的豆花,並且靜靜聽你訴說你所遭受的不如意。說著說著,你似乎也沒這麼在意這些不順的事情了。」一如阿嬤的豆花與聆聽,心理師、社工師與精神科醫師都能提供「撫慰心靈」的協助,幫忙民眾能減緩壓力,接著史心理師簡單解釋了三者不同的部份,精神科醫師接受的是醫學系七年的訓練,可以開立藥物及相關的處理,以治療因大腦或其他生理因素引起的精神異常;心理師主要藉由談話理解、幫助案主,有時也會藉由繪畫、音樂等等工具輔助治療;而社工師主要功能為協助案主找尋社會福利與資源。

 

canceraway-1

 

因著衛福部的計畫,近幾年才有諮商心理師進入醫院腫瘤科病房、安寧病房與癌症資源中心提供心理諮商的服務。進行癌症相關主題的心理諮商會遇到不少的挑戰!主要是因為諮商內容與疾病、失落感及對死亡的擔憂有很高的關聯。因此,對心理師而言,進行癌症相關主題的心理諮商之前,在自己的心理素質及專業知識上都需要做許許多多的準備,與持續不斷地進修。

 

canceraway-2

 

 

癌症除了帶來生理痛苦,也會改變心境與看世界的角度

整理了投入癌症心理諮商至今的案例,史心理師分享一些癌症病友在罹癌後的感觸,例如:「生病讓人安靜許多」、「依賴也是求生的方法」、「我希望在不妨礙別人之下過好自己的日子」史心理師分析,單看字面來說,這些話語並不艱澀,但卻不是在日常生活中會聽到的話語。

「生病讓人安靜許多」,是因為罹病讓人不得不開始思考平常不會去想的許多問題(如家人關係、職涯、生命的意義);癌症會影響生活的各個面向,本來想說的話,擺在癌症面前似乎也不那麼重要了。而「依賴也是求生的方法」、「我希望在不妨礙別人之下過好自己的日子」,則表達了罹癌導致病友的生活可能出現某些困難,需要仰賴他人,或是在極度的努力之下才能勉強過日子的苦悶。

 

canceraway-3

 

 

如何看待「因病厭世」這件事

台灣癌症基金會服務的對象是成年人。病友在家庭及社會中已有各自的角色、責任與承擔,罹癌剝奪了病友部份的能力,包含自主行動能力、外觀或自信心,可能導致病友的某部份社會功能失衡,進而造成失能感。史心理師分享,雖然病友不一定會因罹癌而過世,但在主觀上,死亡逼近的威脅感仍會造成病友的信心受到打擊,可能讓部份病友不再像以往一樣勇於規劃將來。此外,病程的不確定感及治療帶來的副作用,也造成患者身心的壓迫。

 

canceraway-4

對於有部份「因病厭世」的情況,史心理師表示,自殺是人們努力要避免的,絕對不值得鼓勵;相對來說,我們應該要好好地體會並思考病友想要結束生命的原因。可能因為癌症病程有變化,治療時間較長,治療效果不確定,伴隨因治療帶來的難受,以及在社會與家庭中的功能被剝奪,而產生身心靈社方面的辛苦;在某些很艱難的情況下,因為面對種種的困境,病友覺得實在無計可施時,便可能會想到結束自己的生命。然而,這樣的想法或行動真正希望達到的,絕對不是「死亡」,而是「想要解決難過與辛苦」。因此,釐清目標是「想要解決難過與辛苦」,方式就可以有其他不同的選擇。

 

canceraway-5

 

 

關心癌友之外,也要關心照顧者

史心理師話鋒一轉,說道:「其實不只有癌友會因為癌症而產生心理壓力,照顧者與醫護人員也會。」史心理師曾寫過一篇關於癌友照顧者心理壓力的文章,內容描述照顧者為了顧及癌友的身心狀況而設下許多自我要求及限制,例如,不能和生病的家人起衝突、生活安排上要先以生病的家人為主、不能在生病的家人面前表現出負面的樣子,甚至將癌友的體重及進食量當作照顧的績效指標等等,真的相當辛苦!如果旁人若想要關懷照顧者,應該怎麼做呢?史心理師說,在癌友照顧者的聚會中,有照顧者提到希望親友能拍拍肩、抱一下,對他說「你休息一下吧,我馬上過去」,或表達願意幫忙處理生活瑣事,這對照顧者而言是很實際的支持;如聽到「辛苦了!你已經盡心盡力了」也可以給照顧者帶來溫暖的感覺。

 

canceraway-6

 

 

關懷照顧者,也需要用點心

在醫療上,照顧病友是醫護人員的職責,許多人並不會意識到醫護人員也會有心理壓力。當治療不見效果、病友或家屬心情起伏、病友或家屬起衝突、病友離世,或其專業被質疑時,都會造成醫護人員的心理壓力。史心理師微笑著說,就如同牙醫也可能蛀牙一樣,有時心理師也可能會因為壓力而有心理方面的困擾。

罹癌時,癌友與家屬都可能面對龐大的心理壓力。這時,什麼樣的關懷方式才是適切的呢?史心理師表示「話語是關心的載具」,但若是使用了錯誤的表達方式,不僅聽者感受不到關心,還可能會讓人覺得心裡不舒服。史心理師提出「同情」與「同理」的差異:同情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帶有評價的意味;同理則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以尊重作為出發點。

 

canceraway-7

 

 

適切關懷,我們可以這麼做

有時因為著急地想要給予病友與家屬關懷,或幫忙解決困難,而說一些勸告的話,例如「往好處想!」、「想開一點!」、「要勇敢!」、「要堅強!」、「要繼續加油」…。那些話反映了人們莫可奈何的焦慮感,然而病友與家屬可能已經窮盡一切資源與力氣想要讓情況好轉,那些話彷彿在質疑患者與家屬所付出的努力。對病友與家屬說「我了解你的處境。」也不太恰當,因為大家的經歷不可能完完全全相同,體會也不會完全一樣。想要鼓勵病友向前看,而對剛痊癒卻仍懼怕癌症復發的病友說「忘記就好啦!」,是不適當,也不實際的,因為對病友來說,罹癌的深刻記憶不是這樣就能被抹去的。想要表達關心是很令人珍惜、也很值得鼓勵的心意,要讓關懷傳遞到聽者的耳裡,則需要先用心了解對方的需要。

 

canceraway-8

 

想要關懷癌友與家屬,可以先在心裡體會看看想說的話或想做的事是不是「尊重」的?史心理師舉例,可試著詢問「我可以如何幫忙?」、「你需不需要我為你做…(某件事)?」,或向病友與家屬表達「我雖然沒辦法完全了解你的感受,但我非常在乎你」。「在幫忙之前先獲得對方的許可」這也是非常尊重的態度。

了解更多癌症衛教資訊請見台灣癌症基金會:
https://www.canceraway.org.tw/

友善服務

列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