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說明:野外戲水場的判別

海岸戲水場

  • 可分為礁岸和沙岸兩種。礁岸海岸一般多有著較崎嶇的海底,但此類戲水場通常水質清澈,有較佳的水中風景與生物景觀,故多為具有游泳或潛水能力的遊客喜愛;沙岸戲水場即是海水浴場,這一類海岸大多平直、海床落差小。
     
  • 海水溫度大部分相當穩定,戲水者不易因深水或動水而隨時得接受突如其來的冷水刺激。海岸戲水的意外傷害多起於沙灘垃圾的腳底刺傷和水母、珊瑚等刺螫傷,同時無人管理的海岸通常較少遮護的建築最好能穿著潛水防寒衣,或至少也要一襲長袖緊身運動衣,腳上的防滑鞋和頭上的帽子也是必要裝備
     
  • 簡式充氣塑膠艇或救生圈、救生衣的乘用或穿著,但離岸風或潮汐可能將簡易浮具帶離岸線,風浪可能將簡式救生圈掀翻救生衣的穿著也必須確實才行。所以這一類的活動從事者,必得要有救生員或資深者帶領並從旁保護,切忌單獨行動。 
     

溪潭戲水場

  • 台灣北部的新店溪、大豹溪,南部多納、茂林等溪流,在暑期中經常有水上安全與救生社團,在較為大眾化的遊憩點設立假日義務救生站,各救生站的水底地形、水溫及水流特性多經救生員探測過,不妨考慮使用救生站附近的地點。
     
  • 溪流戲水場發生事故遊客的年齡層最普遍為十七、八歲的青少年,其特徵是結伴出遊、愛在溪邊嬉鬧,並未更換游泳衣,直接穿著長牛仔褲下水。台灣各地溪流山高水急,大部分戲水點雖為較靜流的溪潭水域,但未經人工整理的溪床仍然高低不平,溪水的溫度往往低於氣溫甚多,且從水面下到深層的水溫漸層變化大,戲水者不可不慎。在活動前先向熟悉的當地民眾或救生員探聽當地水流特性,並且在人多時自備繩索、竹竿等救生器材是較安全的做法。 
     

野埤、湖泊戲水場

  • 事實上台灣較少天然池塘,大部分的「野埤」是魚塭、或採石、建築後所所留下的水坑,野埤型戲水場的水質通常無人管理,更須注意戲水後的衛生問題,建築廢留的水坑須注意水底的廢棄物,所有在自然水體間活動所受的外傷都得特別注意消毒上藥
     
  • 台灣沒有天然的大型湖泊,大型泳場其實代表一些由人工堤堰圍起的水庫,如石門水庫、日月潭等,水庫類地形典型的代表是邊坡陡峭,極少形成沙灘,而且深度極大,水溫隨截流區的海拔而有變化,但大體來說靜水型的水體由於對流較不旺盛,水面和水底的溫度變化仍大,而且在岸線地質以泥濘或岩質為主,極少形成沙灘,加上絕大部分水庫禁絕一切機動性浮具,甚至戲水、釣魚活動,所以更不是好的戲水場所
     

友善服務

列印內容